台灣人發生帶狀疱疹終身風險為32.2%, 18%年長者會出現帶狀疱疹後神經痛

葉旻峻(台北信誠) 醫師

杏保醫網信誠診所內分泌門診醫師

帶狀疱疹,俗稱皮蛇,與水痘同是由-帶狀疱疹病毒(Varicella-Zoster Virus,VZV)所引起的疾病。

如果曾經感染過水痘,病毒會一直潛伏在神經系統中,當免疫力低下時,就可能再次活躍,造成神經發炎,並且延著受感染神經所支配的皮膚出現紅腫、水泡的症狀。

疼痛是帶狀疱疹所有階段的主要症狀。

多為單側發生,常見於胸、腰、頸及三叉神經所支配的臉部等位置,但也可能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。
多達9成的患者表示疼痛,對於疼痛的描述,包括鈍痛、灼熱感、刺痛、搔癢或類似電擊的感覺。

臨床表現大致可以分成3個階段
1.前驅症狀:在皮疹出現數天前,以神經痛為主,可能會有燒灼感、刺痛、搔癢,此外還可能有畏光、疲勞、頭痛等不適感。
2.皮疹期:在前驅症狀數天後,疼痛的部位會有皮疹產生,並且皮疹會逐漸成為水泡聚集,有時會伴隨著淋巴結腫大、發燒等症狀。通常在水泡發生後的7到10天,水泡會開始癒合並結痂,而痂皮則會在2到3週內脫落,可能會留下永久性皮膚變色或疤痕。
3.帶狀疱疹後神經痛:疱疹後神經痛以持續或間歇性的突發性疼痛為特徵,持續時間在帶狀疱疹皮疹出現後數月至數年。七成以上的患者存在異常性疼痛(對於微小的刺激感到疼痛,如:衣物的觸感等等),被認為是最令人煩惱和嚴重的症狀之一,此外還有麻木、刺痛等症狀。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風險隨年紀增長而增加,而且老年人可能遭受更持久、嚴重的疼痛。

 

帶狀泡疹的嚴重併發症:
因長期嚴重疼痛出現的精神症狀及憂鬱症、血管病變(嚴重者可能導致中風)、視力下降、聽力受損、顏面神經麻痺等等。

 

發生帶狀疱疹的高風險因子:
1.年齡50歲以上
2.曾經感染過帶狀疱疹
3.生活作息不正常或生活壓力大
4.慢性病(三高、心血管疾病、慢性腎臟病等)
5.曾確診過COVID-19
6.免疫不全者

 

據資料顯示,台灣人發生帶狀疱疹的終身風險為32.2%,18%的年長帶狀疱疹患者會出現帶狀疱疹後神經痛。
皮疹發作後72小時內進行抗病毒治療,可以降低帶狀疱疹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,但無法有效降低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發生率。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患者通常需要多種止痛藥,但效果欠佳,高達86%的PHN病患不滿意現有藥物治療。
因此,預防勝於治療。透過攝取均衡營養、減少壓力、規律運動、作息正常、睡眠充足等等提升免疫力。
維持良好衛生習慣,以預防帶狀疱疹病毒感染。罹患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可考慮施打疫苗,有助降低帶狀疱疹風險、提升保護力,預防帶狀疱疹復發。